天体物理学
[提交于 2000年11月1日
]
标题: 1.65微米(H波段)星系表面光度测量。 VI:正常晚型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
标题: 1.65mic (H-band) surface photometry of galaxies. VI: The history of star formation in normal late-type galaxies
摘要: 我们收集了大量晚型星系的近红外(H波段)、紫外(2000 Å)和Hα测量数据。 这些数据与光谱演化综合模型一起使用,以研究质量范围m > 2M☉内的初始质量函数(IMF)。 对于螺旋星系(Sa-Sd)、麦哲伦不规则星系(Im)和蓝紧凑矮星系(BCD),我们的测定结果与Salpeter IMF一致,其上限质量截断值M_up = 80M☉。 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以及单位质量的总气体量主要取决于它们的总质量(由H波段亮度追踪),而次级依赖于形态类型。 大质量螺旋星系目前的恒星形成活动比其一生中的平均值小多达100倍,而在低质量星系中则相当于或高于早期时期的水平。 矮星系目前单位质量的气体储量比大质量螺旋星系更大。 将气体转化为恒星的效率以及气体耗尽的时间尺度(10 Gyr)与星系的亮度和/或形态类型无关。 这些证据与星系是同时系统且作为封闭盒子演化的观点一致,即它们遵循一个简单的、普遍的恒星形成定律来形成恒星,其特征时间尺度在大质量螺旋星系中较小(1 Gyr),而在低质量星系中较大(10 Gyr)。 Gavazzi和Scodeggio(1996)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用以解释晚型星系的颜色-亮度关系。 讨论了这一解释对宇宙随回溯时间的恒星形成率和单位共动体积气体密度演化的影响。
文献和引用工具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