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 > 星系的天体物理学
[提交于 2024年9月30日
(v1)
,最后修订 2025年5月10日 (此版本, v2)]
标题: SILCC -- 第八篇: 远紫外辐射对恒星形成和星际介质的影响
标题: SILCC -- VIII: The impact of far-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star formation and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摘要: 我们展示了在多相星际介质中恒星形成的磁流体力学模拟,以量化非电离远紫外(FUV)辐射在\textsc{Silcc 项目}模拟框架内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纳入了电离辐射的传递以及来自星团的可变FUV辐射的自洽建模,超越了以往使用静态或简化的FUV场的研究。 这使得能够更准确地捕捉辐射与演化的星际介质之间以及其它恒星反馈通道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年轻星团附近的星际辐射场(ISRF)可以达到$G_0 \approx 10^4$(以Habing单位计),远远超过太阳邻域的值$G_0 = 1.7$。 尽管强度如此之高,但与电离辐射、恒星风和超新星相比,FUV辐射对整体恒星形成率的影响微乎其微。 恒星形成爆发性略有减少与可变FUV场增加的光电子(PE)加热效率有关。 靠近恒星形成区域的尘埃可以通过PE效应被加热到高达60K,具有较宽的温度分布。 可变FUV模型中的PE加热速率峰值更高但平均值较低,与静态ISRF模型相比。 在没有恒星风或电离辐射但有超新星的情况下,太阳邻域条件下的模拟产生了意外高的恒星形成率为$\sim 0.1 \mathrm{M_\odot~yr^{-1}~kpc^{-2}}$。 我们的分析显示,在恒星团外增加了冷中性介质(CNM)的体积填充因子(VFF),减少了热不稳定气体,并增强了温冷气体的分离。 可变FUV场还促进了含有分子成分的冷弥漫气体相,其体积填充因子为$\sim5-10$%。
文献和引用工具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