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 > 星系的天体物理学
[提交于 2023年1月11日
(此版本)
, 最新版本 2023年9月27日 (v2)
]
标题: 通过 Subaru-HSC 调查的弱引力透镜测量揭示了恒星质量相关的星系大小-暗物质晕半径关系
标题: Stellar mass dependent galaxy size-dark matter halo radius relation unveiled by Subaru-HSC survey weak lensing measurements
摘要: 我们利用弱引力透镜测量,研究低红移星系的星系质量-暗物质晕半径关系的星系质量依赖性。 我们的样本包含$\sim$38,000 颗比$10^{8} {\rm M}_{\odot}h^{-2}$更大且位于$z<0.3$内的星系,这些星系来自 GAMA 调查 DR4 和 HSC-SSP PDR2 的重叠区域。 我们将样本分成若干个星系质量区间,并测量叠加的弱透镜信号。 我们使用条件星系质量函数形式来建模这些信号,以推断星系质量-晕质量关系。 我们对 HSC$i$-波段图像中的样本星系拟合单一 Sérsic 模型,并获得它们的三维半光半径。 我们利用这些测量结果构建中位星系大小-质量关系。 然后我们将这两个关系结合起来,推导星系大小与晕半径之间的关系。 我们确认,在$\sim 10^{9.35} {\rm M}_{\odot}h^{-2}$以上的星系质量范围内,星系大小-晕半径关系大致呈线性关系,跨越两个数量级。 在此星系质量以下,我们在$10^{8.7} {\rm M}_{\odot}h^{-2}$的星系质量处看到该线性关系向下偏离的证据,最大可达 25%。 如果将星系质量-晕质量关系外推到更低的质量尺度,我们的星系大小测量结果表明,这些偏差在$10^{8} {\rm M}_{\odot}h^{-2}$处甚至可以高达 50%。 矮星系区域存在这种趋势,要么需要修改那些假设恒定比例的晕角动量转移到矮星系以解释其大小的模型,要么指向我们对如此低质量星系的宿主暗物质晕了解不足。
文献和引用工具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