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
[提交于 2005年10月3日
]
标题: 银河棒状X射线辐射的起源
标题: Origin of the Galactic ridge X-ray emission
摘要: 我们分析了基于 RXTE/PCA 扫描和扫视观测构建的银河系脊线 X 射线发射(GRXE)的地图,该地图是在 3-20 keV 能量范围内生成的。 我们表明,GRXE 的强度与银河系近红外表面亮度密切相关,因此追踪了银河系恒星质量分布。 GRXE 包含两个空间成分,可以识别为银河系的核球/棒状结构和盘状结构。 从 X 射线数据确定的这些成分参数与从近红外数据推导出的参数一致。 推断的 3-20 keV X 射线与近红外表面亮度之比 I(3-20 keV) (1e-11 erg/s/cm²/deg²)/I_(3.5μm)(MJy/sr) = 0.26±0.05,以及 X 射线与近红外亮度之比 L_(3-20 keV)/L_(3-4 μm) = (4.1±0.3)e-5。 对应的 3-20 keV 亮度与恒星质量之比为 L_x/M_Sun = (3.5\pm 0.5) 10^{27}erg/s,这在不确定性范围内与邻近太阳区域点源 X 射线源的单位恒星质量累积发射率一致(见 Sazonov 等人的一篇相关论文)。 这表明 GRXE 的主体是由弱 X 射线源组成的,主要是激变变星和具有活跃日冕的双星系统。 从太阳邻域数据确定的这些源类别的相对贡献也可以解释 GRXE 的能量谱。 根据本地 X 射线源的亮度函数,我们预测为了在未来观测中将 90% 的 GRXE 分辨为离散源,需要达到约 10^{-16}erg/s/cm² (2–10 keV) 的灵敏度极限。
文献和引用工具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