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
[提交于 2005年10月11日
]
标题: 形成恒星的矮星系的红外特性:室女座星团中的蓝 compact 矮星系
标题: Infrared Properties of Star Forming Dwarf Galaxies: Blue Compact Dwarfs in the Virgo Cluster
摘要: 一个包含16个蓝致密矮星系(BCDs)的样本已在墨西哥OAN-SPM的2.1米望远镜上使用近红外(NIR)在$J$和$K_s$进行成像。 大多数目标达到了高达$\mu_J$= 24 mag arcsec$^{-2}$和$\mu_{K_s}$= 23 mag arcsec$^{-2}$的等高线。 表面亮度分布可以通过两个分量的总和来拟合整个半径范围:一个双曲正割(sech)函数,已知它适合dIs的光度分布,以及一个高斯分量,用于量化中心附近的恒星爆发。 计算了等光度和总的近红外星等,并得出了在$\mu_J$= 23 mag arcsec$^{-2}$和$\mu_{K_s}$= 22 mag arcsec$^{-2}$处的半长轴。 通过轮廓拟合量化了弥散基底成分和年轻恒星爆发。 大多数颜色剖面显示出一个恒定的颜色值,在$J-K_s$=0.7 到 0.9 mag 之间。 对于大多数蓝压缩星系 (BCDs),弥散成分代表了近红外光的主要部分,恒星爆发增强了不到约 0.3 mag 的流量。 发现盘状尺度长度与盘状星等之间以及盘状半长轴与盘状星等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总体而言,具有更亮弥散成分的星系在中心更大且更亮。 中心爆发与弥散成分相关联,亮度更高的 BCD 具有更强的恒星爆发,表明质量更大的天体正在更有效地形成恒星。 BCDs 落在由矮不规则星系 (dIs) 在论文 I 中定义的基本平面(“fundamental plane”)上,遵循同样的盘状绝对星等、盘状中心面亮度和氢线宽($W_{20}$)之间的关系,尽管散布范围比 dIs 的大。 [一句话省略]
文献和引用工具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