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enXiv.org
此网站处于试运行阶段,支持我们!
我们衷心感谢所有贡献者的支持。
贡献
赞助
cenxiv logo > cs > arXiv:2407.00016

帮助 | 高级搜索

计算机科学 > 分布式、并行与集群计算

arXiv:2407.00016 (cs)
[提交于 2024年5月3日 ]

标题: AdaBridge:用于边缘系统中高效多任务DNN协同进化的动态数据和计算重用

标题: AdaBridge: Dynamic Data and Computation Reuse for Efficient Multi-task DNN Co-evolution in Edge Systems

Authors:Lehao Wang, Zhiwen Yu, Sicong Liu, Chenshu Wu, Xiangrui Xu, Bin Guo
摘要: 在移动设备上运行多任务DNN是各种应用(如自动驾驶和移动自然语言处理)的新兴趋势。 移动DNN通常被压缩以适应有限的资源,因此由于数据漂移而遭受准确性与泛化能力的下降。 DNN进化,例如持续学习和领域自适应,在克服这些问题方面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主要用于单任务DNN,而多任务DNN进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开放挑战。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提出了AdaBridge,它利用多任务DNN中的计算冗余作为动态数据和计算重用的独特机会,从而在边缘系统中异步多任务共同进化中提高训练效率和资源效率。 实验评估表明,AdaBridge在个体进化基线上实现了11%的平均准确率提升。
摘要: Running multi-task DNNs on mobiles is an emerging trend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like autonomous driving and mobile NLP. Mobile DNNs are often compressed to fit the limited resources and thus suffer from degraded accuracy and generalizability due to data drift. DNN evolution, e.g.,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domain adaptation, has been demonstrated effective in overcoming these issues, mostly for single-task DNN, leaving multi-task DNN evolution an important yet open challenge. To fill up this gap, we propose AdaBridge, which exploits computational redundancies in multi-task DNNs as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dynamic data and computation reuse, thereby improving training efficacy and resource efficiency among asynchronous multi-task co-evolution in edge systems.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shows that AdaBridge achieves 11% average accuracy gain upon individual evolution baselines.
评论: 被NSDI'24海报接受
主题: 分布式、并行与集群计算 (cs.DC)
引用方式: arXiv:2407.00016 [cs.DC]
  (或者 arXiv:2407.00016v1 [cs.DC] 对于此版本)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407.00016
通过 DataCite 发表的 arXiv DOI

提交历史

来自: Lehao Wang [查看电子邮件]
[v1] 星期五, 2024 年 5 月 3 日 03:42:45 UTC (174 KB)
全文链接:

获取论文:

    查看标题为《》的 PDF
  • 查看中文 PDF
  • 查看 PDF
  • HTML(实验性)
  • TeX 源代码
许可图标 查看许可
当前浏览上下文:
cs.DC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新的 | 最近的 | 2024-07
切换浏览方式为:
cs

参考文献与引用

  • NASA ADS
  • 谷歌学术搜索
  • 语义学者
a 导出 BibTeX 引用 加载中...

BibTeX 格式的引用

×
数据由提供:

收藏

BibSonomy logo Reddit logo

文献和引用工具

文献资源探索 (什么是资源探索?)
连接的论文 (什么是连接的论文?)
Litmaps (什么是 Litmaps?)
scite 智能引用 (什么是智能引用?)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复制 (什么是复制?)
Hugging Face Spaces (什么是 Spaces?)
TXYZ.AI (什么是 TXYZ.AI?)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影响之花 (什么是影响之花?)
核心推荐器 (什么是核心?)
IArxiv 推荐器 (什么是 IArxiv?)
  • 作者
  • 地点
  • 机构
  • 主题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

这篇论文的哪些作者是支持者? | 禁用 MathJax (什么是 MathJax?)
  • 关于
  • 帮助
  • contact arXivClick here to contact arXiv 联系
  • 订阅 arXiv 邮件列表点击这里订阅 订阅
  • 版权
  • 隐私政策
  • 网络无障碍帮助
  • arXiv 运营状态
    通过...获取状态通知 email 或者 slack

京ICP备20251230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