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enXiv.org
此网站处于试运行阶段,支持我们!
我们衷心感谢所有贡献者的支持。
贡献
赞助
cenxiv logo > cs > arXiv:2502.00961

帮助 | 高级搜索

计算机科学 > 密码学与安全

arXiv:2502.00961 (cs)
[提交于 2025年2月3日 ]

标题: 基于人工智能的靶向网络钓鱼网络攻击:事实还是虚构?

标题: AI-Powered Spearphishing Cyber Attacks: Fact or Fiction?

Authors:Matthew Kemp, Harsha Kalutarage, M. Omar Al-Kadri
摘要: 由于社会持续的技术进步,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功能不断扩展,并影响着更广泛的议题。 随着技术的扩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滥用这些系统来欺诈和误导他人。 深度伪造技术是一种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以令人震惊的准确性将一个人的外貌或声音替换为另一个人,是这些技术之一。 本文研究了这种技术被恶意使用所带来的威胁,尤其是在网络钓鱼攻击的形式下。 它使用深度伪造技术创建类似网络钓鱼的攻击场景,并对普通个体进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66%的参与者未能识别出人工智能生成的音频为虚假,而43%的参与者未能识别出此类视频为虚假,证实了人们对网络犯罪分子使用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威胁日益增长的担忧。
摘要: Due to society's continu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 the capabilities of machine learning-ba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continue to expand and influence a wider degree of topics. Alongside this expansion of technology, there is a growing number of individuals willing to misuse these systems to defraud and mislead others. Deepfake technology, a set of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that are capable of replacing the likeness or voice of one individual with another with alarming accuracy, is one of these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reat posed by malicious use of this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in the form of spearphishing attacks. It uses deepfake technology to create spearphishing-like attack scenarios and validate them against average individual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66% of participants failed to identify AI created audio as fake while 43% failed to identify such videos as fake, confirming the growing fear of threats posed by the use of these technologies by cybercriminals.
评论: 11页,10图
主题: 密码学与安全 (cs.CR) ; 计算机与社会 (cs.CY)
引用方式: arXiv:2502.00961 [cs.CR]
  (或者 arXiv:2502.00961v1 [cs.CR] 对于此版本)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2.00961
通过 DataCite 发表的 arXiv DOI

提交历史

来自: Harsha Kumara Kalutarage [查看电子邮件]
[v1] 星期一, 2025 年 2 月 3 日 00:02:01 UTC (330 KB)
全文链接:

获取论文:

    查看标题为《》的 PDF
  • 查看中文 PDF
  • 查看 PDF
  • 其他格式
许可图标 查看许可
当前浏览上下文:
cs.CR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新的 | 最近的 | 2025-02
切换浏览方式为:
cs
cs.CY

参考文献与引用

  • NASA ADS
  • 谷歌学术搜索
  • 语义学者
a 导出 BibTeX 引用 加载中...

BibTeX 格式的引用

×
数据由提供:

收藏

BibSonomy logo Reddit logo

文献和引用工具

文献资源探索 (什么是资源探索?)
连接的论文 (什么是连接的论文?)
Litmaps (什么是 Litmaps?)
scite 智能引用 (什么是智能引用?)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复制 (什么是复制?)
Hugging Face Spaces (什么是 Spaces?)
TXYZ.AI (什么是 TXYZ.AI?)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影响之花 (什么是影响之花?)
核心推荐器 (什么是核心?)
IArxiv 推荐器 (什么是 IArxiv?)
  • 作者
  • 地点
  • 机构
  • 主题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

这篇论文的哪些作者是支持者? | 禁用 MathJax (什么是 MathJax?)
  • 关于
  • 帮助
  • contact arXivClick here to contact arXiv 联系
  • 订阅 arXiv 邮件列表点击这里订阅 订阅
  • 版权
  • 隐私政策
  • 网络无障碍帮助
  • arXiv 运营状态
    通过...获取状态通知 email 或者 slack

京ICP备20251230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