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 > 太阳与恒星天体物理学
[提交于 2025年7月1日
]
标题: 由暗物质湮灭驱动的原初 III.1 原恒星的演化。 I. 基准模型和初步结果
标题: The Evolution of Pop III.1 Protostars Powered by Dark Matter Annihilation. I. Fiducial model and first results
摘要: 在红移$z \gtrsim 7$处存在十亿倍太阳质量的类星体,这对黑洞形成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快速生长大质量种子的途径。 第三星族1型恒星,在原始、致密的暗物质(DM)小晕中形成,是有力的前身星。 本研究展示了使用\textsc{基因}代码计算的吸积第三星族1型原恒星的一套恒星演化模型。 我们系统地探索了广泛的参数空间,涵盖环境WIMP密度为$\rho_\chi \sim 10^{12}\mbox{-}10^{16}\,\mathrm{GeV\,cm^{-3}}$和气体吸积率为$10^{-3}\mbox{-}10^{-1}\,M_\odot\,\mathrm{yr^{-1}}$,以量化暗物质湮灭的影响。 一个核心发现是,为了使原恒星增长到超大质量尺度($\gtrsim 10^5 \, M_{\odot}$),恒星附近的环境暗物质密度必须超过一个临界阈值$\rho_{\chi} \gtrsim 5 \times 10^{14} \, \text{GeV cm}^{-3}$。 WIMP湮灭注入的能量膨胀了原恒星,降低了其表面温度,抑制了会阻止吸积的电离反馈,并显著延迟了氢融合的开始。 这种加热也决定了恒星的最终命运:在致密的晕($\rho_\chi \gtrsim 10^{15}\,\mathrm{GeV\,cm^{-3}}$)中,恒星在$10^6 \, M_{\odot}$以上仍能抵抗广义相对论不稳定性,而在较低密度($\rho_\chi \lesssim 10^{13}\,\mathrm{GeV\,cm^{-3}}$)下,它们会在$\sim 5 \times 10^5 \, M_{\odot}$的质量下坍缩。 一旦暗物质燃料耗尽并开始核心燃烧,原恒星会收缩,其电离光子输出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sim 10^{53} s^{-1}$。 这些不同的演化阶段为JWST提供了清晰的观测特征,为早期宇宙中形成大质量黑洞种子提供了一条坚实且物理基础牢固的路径。
文献和引用工具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