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enXiv.org
此网站处于试运行阶段,支持我们!
我们衷心感谢所有贡献者的支持。
贡献
赞助
cenxiv logo > q-bio > arXiv:2108.02315

帮助 | 高级搜索

定量生物学 > 种群与进化

arXiv:2108.02315 (q-bio)
[提交于 2021年8月4日 ]

标题: 僵尸的起源:一种建模方法

标题: On the origin of zombies: a modeling approach

Authors:Alisha Kumari, Elijah Reece, Kursad Tosun, Scott Greenhalgh
摘要: 僵尸末日是一种可能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流行病都更糟糕的疫情。 然而,尽管流行文化中存在僵尸起义的机制,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僵尸是否真的能从死人中复活仍然是未知的。 为了对此未知情况进行深入理解,我们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僵尸末日中人类和僵尸种群的变化趋势。 我们根据美国的人口统计数据、僵尸文学内容对模型进行了参数化,然后进行了一次进化入侵分析,以确定僵尸进化的条件。 我们的结果表明,只要传播率与僵尸死亡率的比率足够大,僵尸入侵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虽然在自然中达到这种比率并不常见,但僵尸蚂蚁真菌的存在表明这是可能的,从而暗示人类中可能发生僵尸末日。
摘要: A zombie apocalypse is one pandemic that would likely be worse than anything humanity has ever seen. However, despite the mechanisms for zombie uprisings in pop cultu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zombies, from an evolutionary point of view, can actually rise from the dead.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is unknown, we created a mathematical model that predicts the trajectory of human and zombie populations during a zombie apocalypse. We parameterized our model according to the demographics of the US, the zombie literature, and then conducted an evolutionary invas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conditions that permit the evolution of zombies. Our results indicate a zombie invasion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provided there is a sufficiently large ratio of transmission rate to the zombie death rate. While achieving this ratio is uncommon in nature, the existence of zombie ant fungus illustrates it is possible and thereby suggests that a zombie apocalypse among humans could occur.
主题: 种群与进化 (q-bio.PE)
MSC 类: 92
引用方式: arXiv:2108.02315 [q-bio.PE]
  (或者 arXiv:2108.02315v1 [q-bio.PE] 对于此版本)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108.02315
通过 DataCite 发表的 arXiv DOI

提交历史

来自: Scott Greenhalgh [查看电子邮件]
[v1] 星期三, 2021 年 8 月 4 日 23:36:06 UTC (7,448 KB)
全文链接:

获取论文:

    查看标题为《》的 PDF
  • 查看中文 PDF
  • 查看 PDF
  • 其他格式
许可图标 查看许可
当前浏览上下文:
q-bio.PE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新的 | 最近的 | 2021-08
切换浏览方式为:
q-bio

参考文献与引用

  • NASA ADS
  • 谷歌学术搜索
  • 语义学者
a 导出 BibTeX 引用 加载中...

BibTeX 格式的引用

×
数据由提供:

收藏

BibSonomy logo Reddit logo

文献和引用工具

文献资源探索 (什么是资源探索?)
连接的论文 (什么是连接的论文?)
Litmaps (什么是 Litmaps?)
scite 智能引用 (什么是智能引用?)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复制 (什么是复制?)
Hugging Face Spaces (什么是 Spaces?)
TXYZ.AI (什么是 TXYZ.AI?)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影响之花 (什么是影响之花?)
核心推荐器 (什么是核心?)
IArxiv 推荐器 (什么是 IArxiv?)
  • 作者
  • 地点
  • 机构
  • 主题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

这篇论文的哪些作者是支持者? | 禁用 MathJax (什么是 MathJax?)
  • 关于
  • 帮助
  • contact arXivClick here to contact arXiv 联系
  • 订阅 arXiv 邮件列表点击这里订阅 订阅
  • 版权
  • 隐私政策
  • 网络无障碍帮助
  • arXiv 运营状态
    通过...获取状态通知 email 或者 slack

京ICP备2025123034号